写在行业大变革前:一纸贸易战,惊醒大国梦
文章来源:  作者:宁波市纺织行业协会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8-07-26

编者按:本文从中美贸易战前因后果着笔,分析国内经济痛点,立足全球棉纺织行业发展历程,提出我国棉纺织行业或应处于第三阶段的末、第四阶段初的水平。中国棉纺织优势与人民的劳动氛围有密切关系。虽然1979年以来,中美双方贸易摩擦不断,但这次中美贸易战或将给中国纺织品服装等商品的出口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一定程度上加速中国纺织业制造业走向后续的质量提升数量大幅削减的发展阶段。同时印度纺织发展迅速,中国棉纺产业必须提前布局。

 

第一篇  贸易战的前因后果

一纸贸易战,惊醒大国梦。经贸格局巨变,我们还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氛围里懵懵懂懂。美国此番对全球贸易伙伴的“折腾”,从一开始就不是“说说而已”。特朗普的“重振制造业”,某种程度上与中国“新时代”发展高质量制造业战略思想不谋而合。这是巧合吗?答案并不是。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一国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GDP的贡献占比很大。如图所示:

 

历年来美国制造业对GDP增长的拉动

 

2017年美国制造业对GDP增长的拉动

 

历年来中国制造业产值与GDP对比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制造业对GDP的拉动在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之前呈略降趋势,而中国制造业却在稳步增长,但与GDP增速剪刀差一直在扩大,说明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已经越发落后于GDP的增幅。中国经济实力逐年壮大是美国等老牌发达国家最不愿意看到的。


 

近年来中国与发达国家GDP对比


 

第二篇  国内经济结构问题

房价是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所瞩目的敏感话题,房地产行业发展已经超乎几代人的想象。因为房价持续上涨和房贷压力,国人除房子以外,对各种商品消费需求,包括日常消费大品类和纺织服装等,均有日趋缩减的趋势,导致各行业特别是制造业渐显经营困难,产业和产品升级显得既无心又无力,国民收入及就业的稳定性现隐忧。于是,民众和机构“一夜暴富、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成就了“股灾→大宗商品狂欢→高房价→同业业务”怪圈。而“楼市”则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和保值的市场。各金融机构资金不愿进入投资周期较长的实体经济,资金在“同业业务”空转,或“出表”和“委外”给各种投资、理财机构,在以上多个投资市场轮动,“脱实向虚”便形成了。高新科学技术开发及应用等提高生产力的举措,才应是任何时代都是正确发展之道。

房地产商出身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自然非常清楚房地产的死穴在哪里。过高的中国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世界平均的“房价收入比”。而银行“房贷”和中国“房奴”则已经被高位套牢,高层的竭力维稳房价,或许就是那匹“差了几根稻草”就能压垮的骆驼。这一点,作为旁观者的特朗普或许早已心知肚明。振兴美国、遏制中国,无限期的加息周期将股债汇房等投资市场资金引流到美国、贸易战遏制中国的出口加工贸易进而重启美国制造业,让中国苦撑的现行经济结构“塌方”,用经济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或才是特朗普智囊团的高妙之处。美国人将中国古老的“孙子兵法”运用的淋漓尽致。

中美日房地产业和相关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BEA),日本国家统计局、同策研究院整理。

由上表可知,按照广义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来作比较,我国目前房地产的贡献率要高于美国和日本。2016年我国该值为16%,同期美国为14.53%,日本在13.5%左右(根据过去六年较为稳定的历史值推算)。数值高出的部分主要来自于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业,这符合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对于新建房屋的持续需求,而美国和日本的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房地产相关的建筑业对GDP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注:以上图表及观点、数据,引用自央行参事盛松成《中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严重低估》一文。文章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房地产业的增加值为48190.90亿元,对于GDP的贡献率为6.48%。根据盛松成观点的测算,实际该值在12%左右,被低估了约5.52个百分点。


 

第三篇  纺织业在多个发达国家的兴衰史

在世界纺织业发展史上,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当年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曾经以纺织业作为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首选行业。从英、美、日等国纺织业由兴盛转向衰落的过程来看,纺织行业是有生命周期的。纺织业是劳动密集性产业,特点是投资较少、见效较快、生产周期短、与多数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消费品和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等。所以,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都会选择作为纺织业作为起步的首选产业。但随着经济发展及各种要素的改变,其地位将逐年下降。因此,近年来出现的“产业转移理论”,或许能更好的诠释世界纺织制造中心的变迁。

所谓的产业转移,就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在原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陈蓉芳的《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纺织制造业中心的变迁》论文中,对产业转移做出这样的描述:“产业转移亦可称为产业区域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主要缘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发行为,这是一个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它也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引用了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坦的学术作品,定义了“世界工厂”的概念,称“世界工厂”就是全球制造中心,一方面体现在它的总体制造能力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其制造业产品主要是是为世界各国生产的,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文章称,现代制造业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厂概念,内涵相当丰富,它的中心已经不在“加工”的聚集点上,甚至加工也不在一个聚集点上,而是全球化。产业的灵魂在何处,何处就是中心。制造业中心的代表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崛起取代了英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不是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美国的经济发展始终以国内市场为起点和依托,当国内市场过剩时,国际市场的拓展进一步确立了美国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继美国之后,日本、意大利等都曾作为过国际纺织制造中心。

世界纺织发展史上,英国、美国、日本都曾走过了“起步—辉煌—衰减”的过程,英国还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美国曾被称为世界制造中心。日本、香港、意大利都成为过世界纺织制造中心。但是现在,特朗普似乎要打破这些历史规律了。

英、美、日三国纺织制造业历史的各阶段发展情况

 

文章总结纺织业由盛到衰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

从英美日三国情况看,概括如下:

1、纺织制造业本身的关联效应。具体指纺织制造业通过自身的扩张,增加了纺织机械的庞大需求,刺激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促成了相关工业部门的兴起。

2、工业深化的客观需求。纺织制造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对能源、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重工业开始大幅增长,包括纺织品在内的轻工业比重及发展开始下降。

3、重复投资扩大产能导致产业国际转移。当纺织制造业成为过剩产业时,对发达国家来说,随着纺织技术的广泛传播,本国的技术优势逐渐消失。资本、原料、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开始起到关键作用,拥有充足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优势凸显。这时,发达国家会把纺织业制造业通过直接投资等途径转移到原料和成本较低的国家,而自身则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基于上述几种情况,多数大国纺织业衰落了。


 

第四篇 中国是否步入老牌发达国家纺织业兴衰的后尘

我国纺织制造业真正成为“中国世界工厂”一部分的时点,应该是在1994年。当时在经历了几年“限产砸锭”、淘汰落后产能后,中国纺织业得以重新整合。为适应当时的经济金融及贸易局势,时任副总理朱镕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5.76到8.60一次贬值到位。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出口加工贸易开始高速发展,经历了以加工出口贸易促进经济腾飞的所谓“黄金10年”,成就了“世界工厂”地位。2007-2010年的金融危机期间,纺织业发展和出口贸易进入非正常阶段。到2011年至今阶段,表面看中国纺织业生产恢复较为稳定(美元计价下,因人民币汇率偏强导致总金额虚高而数量并没有增加),但增长幅度却全面转为负增长。

 

近年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注:以美元作对比,走势下行表示人民币升值


中国不但出口额及出口增长率在下降,而且产能和增长率也在下降。


 

1999-2017历年来中国纺织品(纱)和服装业累计产成品比去年同期增长(%):

注:剔除2007-2010次贷危机时期数据



 

图中显示,金融危机后至今,国内纺织品(纱)和服装类产成品以美元计价虽然变动不大,但增幅大幅下降,人民币汇率走强致使实际金额虚增,实际增长幅度大幅走低。

而且,图中纺织品(棉纱)的增长率始终低于服装,新兴纺织国家的棉纱等半成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明显。

那么,中国纺织业目前处于何种地位?如何评估当今中国纺织业所处发展阶段呢?我们还是引用陈蓉芳《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纺织制造业中心的变迁》文章中,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Peter kilduff教授的“纺织制造业经济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一下问题。他依据主要产品、产业成长、进出口量、产业策略、生产能力、产业结构等项目指标,结合纺织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将纺织制造业的发展合并归纳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纺织制造业的维生阶段。特点是以天然纤维为原料,手工生产的传统民族特色产品。行业发展速度很慢,进出口数量不多,国内市场规模小难以进入,国民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给自足。

第二阶段是纺织制造业的起飞阶段。特点是以天然纤维为主的纺织品和成衣。产业处于加速成长的后续整合期,产品结构向纵向发展,成衣类的出口开始增长,成为大宗类别的纺织品出口。同时成品布和化纤进口快速增长,代加工是主要的出口生产加工方式。服装产品多样化,传统的纺织品生产是其竞争优势,但自身市场仍旧规模小难以进入。

第三阶段是多样化的整合。产品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阔,化纤织品、家纺也得到了发展,发展速度由高峰滑向平缓。成衣类出口达到峰值。化纤和纱、布等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代加工时代终结,转而生产中档产品。国内经济进入快速工业化时代,城市化加速人口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快速扩大并容易进入。

第四阶段,原来的大规模生产模式结束,转向设计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阶段。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到成熟的工业化阶段,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产业成长缓慢,产业架构开始纵向横向整合,产品策略向后延伸,品质提高。生产模式为代加工生产高档产品,并出现原创设计和向打造自有品牌发展。主要产品为化纤纱、布、成衣,成衣、家用、产业用纺织品呈多元化发展。化纤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加,成衣类不但出口大幅下降而且进口快速大规模增长,本地产业的竞争优势转为中档化纤和高品质流行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纺织品。专业市场规模大且数量众多,市场细分程度和开发程度非常高,产业策略为持续升级和产品、区域上的多样化。

第五阶段是创意整合。达到这一阶段的国家大多为先进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国家,本国的竞争优势产业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质品牌、创新产品及服务,高科技纺织品的产业。产业结构经过横向且更为优质的实际整合,将创意功能和设计元素从生产制造分离出来,进行原创设计和品牌的市场化,具有世界顶级技术并向全球扩散,产品更注重高端品牌和品质及时尚流行元素,高端织造及定制订单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产品以完善的技术和流行的纤维纺织服装产品的大规模出口为主,进口也是大规模全方位的纤维、纺织品和成衣的进口,具有规模大、高档、高度细分等特点,是完善且高度开放的市场。

从以上纺织制造业发展五个阶段定义看,总体产能及产业质量走势概括为:“低质低档起步”→“低质但数量腾飞”→“中低档但数量达到顶峰”→“中高档但数量下滑”→“高档高端但数量有限稳定”模式,我国或应处于第三阶段的末、第四阶段初的水平。

与世界上的老牌纺织大国相比,唯一不同在于中国是人口及资源大国,内销占有很大比重。在冯莉萍、沈漪一篇对Peter kilduff教授的专访文章《贸易关系平衡新思路》中,Peter kilduff教授认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优势一方面在于劳动力资源,这不仅仅是指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与孟加拉国和中东国家相比,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加低廉。但中国所体现的是劳动力素质,不仅是指技能,还包括一个国家已经建立的劳动传统和劳动氛围。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工人,在挣取工资足够其在未来半年或一季度生活所需时,那么在未来这半年或一季度中,他们便不再出去工作。这种行为会让外商难以稳定在该国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技工的断档使得生产企业需要不断支付高额的培训费用。所以说中国在劳动传统、激励机制和劳动生产效率方面都有绝对优势。

对中国纺织制造业的发展,数年前Peter kilduff教授就做出如下分析:“中国纺织品最大的发展优势,在于它拥有最广阔的市场及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所有的国际竞争优势都建立在国内产业的发展基础之上。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将提供产业发展的空间,这种理念可以用学习曲线来解释:一个国家在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经营,学习提高,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就会随之降低,也就是说中国由于市场需求量方面存在优势,可以通过大规模持续生产,强化其劳动力成本低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的纺织品纤维等供应非常充足,纺织品未来几年最大的转变是由全球分散采购向垂直供应链整合,过去在A国生产纱线,在B国生产面料,在C国生产服装,然后在D国销售的传统供应链模式缺乏效率,今后若采用在中国生产纱线、面料、服装,然后在某国销售的垂直供应链模式,或许不久之后,中国会成为织物后整理、人造纤维等方面的领头羊,或将与日本50年前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开拓市场,最后通过技术方面的投资实现产业升级类似。

遗憾的是,由老牌纺织国家兴衰分析出的结论及预测,给中国纺织制造业画出的这张“香喷喷”、充满诱惑的“饼”,或将被特朗普的“重振制造业”和消除中美贸易逆差的“逆”纺织制造业历程所涂抹掉。


第五篇  历年来国际贸易规则下的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概况和贸易顺差

新中国成了后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且更是到1979年7月,才签署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1980年2月1日起正式生效,两国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但是,不久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便开始了:

1979年,美国单方面宣布对中国七大类出口纺织品实行限额。

1983年,美方织品贸易协定谈判时要求降低年增长率,中方没有让步,谈判破裂。美方宣布对中国纺织品实施新配额,中方则宣布减少或终止购买美国棉花、化纤和大豆。最终于当年9月达成第一个纺织品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协定》(MFA)。

1987年,中美共达成3个纺织品贸易协定,对我国纺织品配额限制品种由最初的8种扩大到87种,覆盖了输美纺织品种类的85%。

1990年代,中美已经签订了5个纺织品贸易协议,而且美国人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多次单方面违背协议扣减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配额,还数次发起反倾销调查,贸易摩擦不断。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但美国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配额政策并没有改变。

2002年9月5日,美国纺织品协会以中国价格竞争为由对中国5种纺织品实施数量上的选择性保护措施。

2005-2008年间,美国在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中建立美国纺织品进口安全阀,规定如果中国某一类纺织品对WTO成员的出口激增“扰乱市场“时,WTO成员可临时实行限制。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中国纺织品出口能力短暂释放。但美方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频繁启动WTO允许的242特保条款加以限制。如从5月23日起,对中国棉针织衬衫、棉制裤子、内衣、精梳棉纱、男梭织衬衫、化纤针织衬衫、化纤裤子、胸衣、其他化纤长丝布等设限。

2005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与美国在伦敦签署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谅解备忘录》,贸易争端暂时获得解决。我国从此进入后配额时代。当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析报告显示,取消配额后,只要各主要进口国认真执行纺织与成衣协定,或许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全球所占份额将比2002年提高6-7个百分点,纺织品出口总额或将占全球的30%。纺织产能进入快速扩张时期,直至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在内的多数国家自顾不暇,暂时无法顾及纺织品贸易,期间较大的贸易纠纷暂缓,直到特朗普时代。

加入WTO后,特别是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但也给纺织业带来投资过热的隐忧。当时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称,纺织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成本。行业投资过热,必定形成对人员、原材料等成本的过热,引起价格上涨,抵消出口的价格优势。而且,产能导致产量的井喷,将导致价格竞争性下跌,倒逼行业洗牌。

与此同时纺织贸易顺差多年持续递增,成为外汇收入和储备增长的重要来源。按照美国政府当时的说法,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美对中持续增长的逆差,必将加剧日后贸易摩擦的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附图:历年来中美贸易差额表 

 

以上所述,均是国际贸易规则下运行多年的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历史。

然而,这次却与以往大不相同。商人出身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纠结的是贸易国之间顺差与逆差的利益平衡甚至均等,不但打破了以往所有的贸易规则和全球各国、经济体间的互补功能,甚至威胁美国将退出世界贸易组织,毁掉以往多年全球多数国家和经济体艰苦磨合达成的贸易框架。

 

结束语

美国不按游戏规则出牌的新动态,或将给中国纺织品服装等商品的出口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一定程度上加速中国纺织业制造业走向后续的质量提升数量大幅削减的发展阶段。

同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一个与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类似的人口大国——印度,其国内当前经济状况,依托纺织业起步或正当其时。如果我们继续靠“世界工厂”、“大陆货”的思想,走低端粗放的经营路子,这条路或已遭印度等国封死了,行不通。

也许中国纺织服装业不会像英美日那样增幅过快走向衰落,但也会有相当程度缩减,因为人口大国的消费问题和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维持一定规模并提升质量结构和品牌,定位于中高档应是最佳选择。对纺织产业链来说,中高档产品品牌化路线,带来的或将是对棉花等天然纤维消费的缩减和质量结构的提高,功能性纤维和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未来的国内生产或将定位于中高档优质品牌化产品,低端和高端需求依靠进口的局面。产业链各方应及早做出预判并做好应对措施。


文章来源:中国绸都网

上一篇: 孙瑞哲:纺织业传统但不落后 地位依然稳固

  • 协会成功...
  • 组织引领...
  • 专业护航...
  • 基础产业...
浙ICP备2021034561号
关于我们网站主页联系我们在线留言

Copyright © 2017 - 2021 http://www.nbf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034561号

主办:宁波市纺织行业协会 地址: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福明路858号恒富大厦B座401

宁波网站建设